什么是上岸研究所

提出这个问题的不仅是学姿势的社群成员,还有没有加入,目前只是观望状态的网友。

作为学姿势的创始人,俺可以用一句话就概括出上岸研究所的意义:

聚合一群负债的人,讨论上岸办法。

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校园金融的舆论环境

国内的校园金融环境非常糟,坏到就算是正规的金融机构银行为了不触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神经,都将“大学生信用卡”改成了故意模糊定位的“校园卡”。

而罪魁祸首除了挖坑的网贷公司外,也和推波助澜者脱不了干系,他们的收入和点击量、广告转化挂钩,如何吸引人,他们就如何写。

这里不妨分析一篇营销号写的2018年1月29日武汉理工硕士毕业生罗正宇自杀的文章:

有人说,强烈的自杀念头只会持续几分钟,只要熬过了那几分钟,就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去优雅的咖啡厅里享受一杯甜甜的咖啡。
然而,25岁的罗正宇却因为5万元的欠款,并没有熬过这几分钟,2018年1月28日,武汉市最冷的那几天里,他走向了小旅社3楼,以自杀草草的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他死后,有几家媒体陆陆续续报道了这件事,但最终却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一个因为网贷而死的大学生,有点咎由自取的成分,比起贸易大战这种关乎民生的国际性话题,又显得太小众。

作者在第一段就在渲染悲情气氛,并告知读者这是个没什么人关注的小人物,试图引发草根阶层的共鸣。

实际情况是,在这篇刊发于3月25日的文章出来前48天,新华社就已经报道过。

image

这篇文章的读者绝大多数不是传媒界的人士,没有新闻素养,不太可能去查证。

在首段奠定整体基调后,文章又引出了两位关键人物,自杀者以及他的父亲:

他50岁年迈的老父亲,在警察通知之后,从打工地浙江绍兴赶来,见了儿子的遗体。

警察给他看了监控录像:自杀当晚,罗正宇穿戴整齐,曾独自一人在楼道内上下徘徊,凌晨3时40分以后,他上到三楼平台后,再未下来。

50岁的罗父看着录像和遗言,几次老泪纵横。

很难想象,究竟要经历什么,211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本有着光明前途的他,会选择在一家小旅馆当中自杀。

对罗正宇离去,他的家人始终想不出答案。死去的人终于一了百了,而活着的人,却要永远带着这个无法破解的谜题,度过接下来的余生。

倒叙写法,问题不大,但最后一段多余了,“他的家人始终想不出答案”是作者站在罗正宇父母的角度设想的,而非来源于实地采访的真实心理活动。

– 01 –

死于网贷?

罗正宇的全部遗物,除了一个只有一张身份证的钱包外,就是一部价值千元的智能手机。

家人检查其手机时发现,支付宝中只剩下七毛一分钱。除此之外,金融理财栏里还有13个网贷APP,总计欠款近5万多元。

不过,这5万元的网贷,和网上的传言并不一样,这些不是高利贷,大多数属于正常利息范围内的欠款。即使违约,日后想要还款,也不会让人无法承受。

真正的高利贷大概有一万块左右,这些借款通过微信转账的形式交易,利息和手续费非常惊人,其中一个叫“天誉金融”的曾跟罗正宇聊天称,5000元起步,7000元到手5000元,七天还7000元,年化利率达到了2160%

罗正宇的死,或许和高利贷不无关系。

不过,要说7000块的高利贷逼死他,说实话多少有点以偏概全,既没有暴力催收也没有裸条,很难说这笔借款当时对他产生了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从这段开始,作者将吸引眼球的包袱一个个抛出来了,高利贷、暴力催收、裸条这几个新闻热点词汇挨个蹭了一遍。

并且,5万元加上这1万元的高利贷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以他的学历,想要振作起来,讨回公道,偿还债务并不是问题。

并且,作为一个25岁工作过近一年的研究生,对于高利贷有多可怕,他或许也并不是不清楚。

甚至按照报道的某些细枝末节可以猜测,在借这几笔钱之前,他早就已经清楚自己并不会还钱了。

也就是说,在借高利贷之前,他已经萌生了死意。高利贷是部分原因,却远不至于导致他选择自杀。

在他死之前,经历的那大约1年无所事事,没有合适的工作,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的流浪生涯,或许才是他自杀的深层原因。

作者个人做了一些猜测,并开始夹杂私货。

一篇正经的新闻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就够了,自杀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才可能清楚。

作为事后诸葛亮的键盘侠记者,这么费心去猜测自杀原因目的就很奇怪,不像是真正想剖析悲剧发生的原因,更像是为了推进文章进入下一段而设。

– 02 –

死于工作?

25之前,罗正宇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是农村长大,但是他从小到大就成绩优秀,以近600分的成绩考上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6年本硕连读后,顺利进入到武汉一家央企工作。

签约后,他被外派到杭州一项目工地上锻炼,每月工资扣除掉五险一金以及个人所得税,到手能拿6000元左右。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平心而论,这个工资并不算低。央企各方面的福利也不错,单位包食宿,有自己的食堂、健身房、图书阅览室。

然而,工地工作环境差,工资才比本科生高17元,让刚出象牙塔的他,感到了巨大的落差。

即使父亲和弟弟专程到杭州劝说,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辞掉了这份在别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可惜的是,在辞职之后,事情却并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般美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再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

想要转行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他,发现自己一没有专业学历,二没有项目经验。即使一个每月1500元的实习,也很难找到。

在辞职后的这1年里,他向家人谎称自己在工作,实际上却在网吧,小招待所流浪,无所事事。

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又生活在辞职的懊悔当中。

在走向绝路之前,他在自己的手机上留下了遗言:

“在武汉玩了一年,什么事都没做。没什么遗产留下,借了一屁股债,不会还了。我太幼稚了,大人和我说的都是对的。可惜我明白太晚。都是我自己的错,对不起……”

满屏的懊悔让人扼腕叹息。他的辞职,或许是因为网络上太多从事IT年薪百万,创业融资的故事,让这个年轻人产生了轻而易举翻身逆袭改变命运的幻想。

然而,归根结底,问题仿佛又并不完全因为他鲁莽地辞掉工作,拿他的学历来说,真的想要学IT或许也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即使失业让人绝望痛苦,但是大多数人,也并没有选择走上绝路。其实重新振作,生活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艰难,甚至还活得比原来更加精彩。

上文是整篇文章中问题最大的段落。即便是天天和罗正宇聊天的亲近人士,也不太可能完整还原出找工作、领工资、意图转行这些细节。比如关于工资的部分,一般用人单位不太可能公开每个员工的实际收入,“工地工作环境差,工资才比本科生高17元”缺乏依据。

“在辞职后的这1年里,他向家人谎称自己在工作,实际上却在网吧,小招待所流浪,无所事事。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又生活在辞职的懊悔当中”更是所谓的神还原,不知道作者哪里来的能耐,可以知道一位已逝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衔接得这么好。

“归根结底,问题仿佛……拿他的学历来说……即使失业让人绝望痛苦……其实重新振作……”私货一个接一个,这究竟是写自杀者的经历还是讨论失业后人们的活法啊?

– 03 –

死于家庭?

罗正宇真正的悲剧,有人说,来源于他的家庭,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爱,以及无人可诉的孤独和压力。

他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外出务工,只有爷爷奶奶和他生活在一起。

爷爷奶奶对他很好,退休后,即使有退休金,爷爷仍然还出去辛苦赚钱,就想以后为他结婚买房。

但是,这样的好,一方面保护了他,另一方面又给了他一股无形的压力。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想要出人头地,但即使遇到了天大的麻烦,因为不愿意拖累关心他的家人,也只会报喜不报忧。

他在日记本中写道:

你是一粒平凡的种子,和同伴一样萌芽于田间,春风吹来,遍地绿。你本来可以做一颗普通的小草,但是你不甘于平庸的依附于大地,你爱上了头顶那片深邃的蓝天,于是你努力地把根扎深,把枝叶向蓝天伸展……

这样一个人,注定内心深处是孤独的。而深切的孤独,让他有了压力也无法排解和诉说。

事实上,世界上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可能犯错,甚至走向人生误区。

但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来自于家庭或者社会的支持,是能够让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至于陷入绝望和痛苦中无法自拔,甚至走向绝路。

作者充当起了人生导师,短短数句就还原了罗正宇生前二十来年的生活,这么写抽掉了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只保留了支撑作者“家庭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结论的部分。

此外,作者的结论与前半部分爷爷奶奶对罗正宇好是冲突的,即便父母不在,起码有人补足了父母的部分关爱。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爱,以及无人可诉的孤独和压力”是为了文艺而文艺。

学姿势的读者是大学生,应该知道做阅读理解时,没有上下文,没有语境直接下判断很容易错。

作者援引了日记中的话不足以推断“这样一个人,注定内心深处是孤独的”。

“而深切的孤独,让他有了压力也无法排解和诉说”也缺乏支撑。

– 04 –

究竟是为什么

说了这么多,罗正宇的死,是令人惋惜的,或许本来有一千种可能,让他不至于走向绝路。

然而,悲剧的却是,即使他的死没有明确具体的仇人,却又必然的走向了步步皆输的局面。

他的死,和网贷有关系,和工作上的失意有关系,和大学象牙塔的教育有关系,和缺乏交流的家庭也有关。

但是,又可以说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一个原因都不致死,每一道人生的坎都是可以迈过去的。

他最大的原因,或许还是来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难的经历,也就缺乏了抗压能力。

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24 岁的名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绝望痛苦不堪,怎么办?

这个问题或许正是罗正宇的写照,但是下面的回答却非常励志。

记得其中一个回复是这样的:

自己金融专业名校毕业,但是遇上了08年经济危机,所有想去的公司都不招人,家里欠了赌债,所有的亲戚都躲得远远的。

最后找了一个大专技校都可以做的工作,干了半年夜班得了结石,半年多没有工资,有时候一天就吃三块钱的饭,天天想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去死,过得非常的不容易,但是熬过去了,终于在31岁的时候人生走向了正轨,找了老婆,帮家里还了赌债,全款买了房子。

这个人说,说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想要说一个人应该好好工作学习努力上进最终才能够修得正果如此之类的励志故事。

他想说的是,人为啥不应该自杀。他说:人总有一天会死,但临死之前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如果你过得很惨的话,那就证明,这个社会是欠你的,死之前,必须要把这个帐算清楚,活出个样子出来。

或许生活操纵你的方式,比你想象得还要多,或许人生实苦,大多数人却又平凡而脆弱。

但是,选择向生活投降却是最平庸软弱的选择,在最绝望的时候,给自己一点鸡血和盲目乐观也未尝不可。生活嘛,其实也是欺软怕硬的,选择权其实一直都在你自己手上。

本段落前半部分加黑的部分,让稍微还记得前文写了啥的人都感到震惊,不妨单独提出来感受一下神文和神逻辑:

他的死,和网贷有关系,和工作上的失意有关系,和大学象牙塔的教育有关系,和缺乏交流的家庭也有关。

但是,又可以说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一个原因都不致死,每一道人生的坎都是可以迈过去的。

他最大的原因,或许还是来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难的经历,也就缺乏了抗压能力。

先说和网贷、工作、大学、家庭有关系,又说每个都不致死,每道坎都可以迈过去,那自杀者本人迈过去了吗?

“或许还是来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难的经历”这句否定了作者之前辛辛苦苦叙述的一切!前文3个小节,死于网贷、死于工作、死于家庭铺垫的难道不是挫折和苦难吗?既然不缺乏,那自杀者按照作者的逻辑,应该有不错的抗压能力才对。

通读全文,作者在文末本该是升华点题的部分抛出了错得离谱的结论。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堆砌模棱两可,似乎有道理,但其实没有关联和逻辑的话

这篇文章在订阅号里不仅挂着原创标识,还吸引了3万多的阅读和600多的赞同,下面一片人被作者带到沟里去了。

image
核心提示援引了红楼梦的诗句,简直刺眼。

上文只是揭露了推波助澜者的冰山一角,由于创作门槛降低,国内有大量自媒体输出的并非是干货,而是垃圾。

这些文章空有阅读量,但既没有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也没有给出大学生面对债务时的上岸方法。

但反过来想也很正常,他们又没有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单纯吸睛引流挣钱而已。

作为读者,一定要有判断力,那如何判断呢?举个例子,在大学上导演技巧课程时,俺的老师,前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康生说了句话非常有用:

好看的不真实,真实的不好看。

因此,如果你哪天看到一篇让你读得很爽的文章,那要小心,其极有可能是作者夹杂私货,在事实、线索中做了大量润色。

真实的纪录型文章,更类似于流水账,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主人公的日常经历,这样的文章以普通读者视角而言是很难阅读的,唯有研究者才会视若珍宝。

媒体喧嚣下的真实负债大学生

与自媒体不同的是,学姿势不靠写爆文挣钱,另外俺们自身就是个非常庞大的校园金融社群,能接触到真实的负债大学生,并有数十个长期跟踪的案例。

负债原因

俺们不妨公布一部分。

家庭条件一般,自费参加活动、花钱大手大脚:

image

炒股赶上暴跌:

image

被好友蒙骗:

image

被合伙人拖累:

image

负债之后的生活

辗转反侧:

image

去东南亚投身博彩事业挣钱:

image

筹备自杀:

image

学姿势能做什么

与财阀不同,学姿势也清楚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因此,俺们所作的工作并非直接向负债者提供资金援助,而是提供信息上的支持。

为此,俺们派驻了法律志愿者和校园金融老司机提供解答:

image

此外,但凡通过学姿势审查得以加入上岸研究所的人,都是真实负债的大学生,不存在嘲讽和鄙夷的情况。

而学姿势同时会严格监管,避免已负债的大学生二次受骗。

为什么要这么做

作为专业的校园金融观察机构,与负债大学生保持长期有效互动是学姿势的职能之一。

学姿势本身不从帮助负债大学生获利,但会搜集作为跟进研究的信息。

这些信息用途有两大方面:

  • 供学姿势自己撰文、写报告使用;
  • 作为非结构化的数据提供给国内外的校园金融研究机构;

无论何种用途,学姿势都遵循保密义务,不向外界透露负债大学生的真实身份。

如何加入

加入上岸研究所的前置条件是成为学姿势社群成员,如若不是,请先订阅姿势并通过人工验证。

通过之后填写以下问卷:

《什么是上岸研究所》由“Youling”原创,非授权禁止转载!
(1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Youling的头像Youling
上一篇 2018年11月22日 上午4:19
下一篇 2018年12月6日 上午1: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